• 地址:山东淄博临淄区大顺路123号
  • 电话:0533-7328008

研究生教育

最新医学科研信息(第57期)

  • 2014/05/28

最新医学科研信息
(2014年5 月 28日)
目 录
1、北京协和医院腹腔镜Miles手术巧解三大难题
2、权威数据表明宫颈癌发病呈现年轻化
3、睡不好,饭不香,精神疲惫心发慌——小心抑郁症缠上你
4、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5、Ⅱ型糖尿病治疗或有新思路
6、配偶具有遗传相似性
7、“光测”让癌细胞难逃法眼
8、父亲对抚养子女体验的大脑反应
9、史前少女遗骨揭示美洲原住民的亚洲血缘
10、科学家发现可帮助忘记疼痛的药物


1、北京协和医院腹腔镜Miles手术巧解三大难题
如何保证在腹部无切口的前提下顺利完成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如何快捷而又严密缝合封闭盆底腹膜?如何有效预防术后会阴切口感染?
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技术革新,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巧妙利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手术)解决了上述三大难题。
Miles手术将原本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的传统手术,变成腹部无切口、操作相对便捷、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微创手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外结直肠外科医生的难题,也让不得已痛失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该研究获得了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三等奖。
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我国直肠癌患者中70%为中低位直肠癌,多位于盆腔腹膜返折以下。
虽然对直肠淋巴回流的研究使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得以实现,但对于肿瘤下缘距肛缘4厘米以下的病例仍以Miles手术为主。低位直肠癌的原发病灶局限于狭小骨盆腔内周围毗邻多个重要脏器,这些一直是胃肠外科的手术难点。
传统Miles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往往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各种新器械的应用,腹腔镜直肠手术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最新研究表明,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肿瘤学安全性相似,且在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腹腔镜Miles手术不仅创口小、术中出血少、与腹部创口相关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而且其手术时间、医疗总费用和肿瘤根治性与开腹手术无差异,已成为无法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首选。
然而,如前所述,腹腔镜Miles手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三大难题。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组在科主任邱辉忠带领下,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对60例无法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创新技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腹膜外造口可有效预防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然而在腹腔镜下完成操作难度非常大。该科室经过反复探索,术中以左下腹穿刺孔为中心圆形切除皮肤和部分皮下组织约直径2.5~3.0厘米,用Trocar外鞘(开放性腹腔镜置入式),向左侧和后腹壁方向进行钝性分离,在腹腔镜的指引下到达乙状结肠系膜根部处进入腹腔,人为形成一个潜行的腹膜外隧道,再用手指钝性分离使其直径达2~3横指宽,然后将乙状结肠近侧断端自此隧道拖出造口并一期开放,即可在腹部无切口的前提下完成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
邱辉忠针对腹腔镜下封闭盆底腹膜这一世界性难题,率先采用了独具匠心的缝合方法。此技术借鉴了从德国引进的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的腔内缝合技术,将本来专为直肠镜设计的TEM持针钳用于腹腔镜下缝合,每次夹针时可自动复位,其下弯的头部也便于在狭小盆腔内缝合。
TEM手术是由邱辉忠委派林国乐副教授于2005年在香港学习后最先引进的,至今已完成320余例直肠TEM手术。借鉴TEM腔内缝合技术,采用一根约15厘米长带缝针的3~0单股可吸收缝线(如PDS-Ⅱ)连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两端分别用Hemo-lock夹锁定,只需10~15分钟即可完成缝合。
据林国乐介绍,无论是腹腔镜还是开腹Miles手术,都很难避免会阴切口感染。基本外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尽量降低感染率:首先采用了很好的方法缝合盆底腹膜;然后,对成功关闭盆底腹膜的患者,于骶前放置两根引流管,于术后第3天开始,每天以3000毫升生理盐水经一根引流管持续滴注灌洗,维持24小时,另一引流管则作为出水管接引流袋。
一般于术后第7~8天停止灌洗,两根引流管接引流袋自然引流,24小时内拔除引流管。实施上述技术革新后,会阴切口感染率降至3.5%,远低于15%的平均水平。
本组60例患者中,59例顺利完成腹腔镜Miles手术,且均以左下腹穿刺点为中心,按照以上方法顺利完成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保证了腹部无切口。术中均采用独特的TEM缝合技术来关闭盆底腹膜,56例获得成功。成功关闭盆底腹膜的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会阴疝、腹内疝或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59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的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造口旁疝、造口脱垂或造口回缩,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3.4% 。
据悉,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对困扰结直肠外科多年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在微创外科方面取得突破,现已发表核心期刊论著4篇,并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大力推广这一创新性医疗技术。
2、权威数据表明宫颈癌发病呈现年轻化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40万女性罹患宫颈癌,我国每年约有13.1万宫颈癌新发病例,是发达国家的6倍。研究表明,宫颈癌的诱发,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病原体有关。
专家表示,我国宫颈癌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城市女性发病年龄比农村早。上海疾控中心于2010年所做的上海宫颈癌的流行趋势分析研究显示,35岁以下发病的女性比例从1970年不足2%增加到2006年超过10%。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少儿卫生教研室副教授史慧静表示,单纯的HPV感染并不必然引起免疫系统健全的女性发生宫颈癌,但吸烟、其他微生物感染、特定的维生素缺乏、激素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则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过早发生性行为、性伴侣不固定等活跃的性行为都增加了发病的风险。”史慧静表示,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HPV感染多见于15岁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而对于青少年群体,伴随着性行为的提早和增加,其感染HPV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长。
专家表示,宫颈癌是一种可预防、及早治疗可痊愈的疾病。加强对公众进行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宫颈癌的认知程度,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罗春燕表示,目前全球已经有了HPV疫苗,接种主要目标人群是尚未发生性行为的青春期和青春期前期人群。比如,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在男孩和女孩分别达到11岁和12岁时接种HPV疫苗,对预防有积极意义
3、睡不好,饭不香,精神疲惫心发慌——小心抑郁症缠上你
最近一段时间,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案例频见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家不禁要问,抑郁症到底是个什么“怪物”,竟像杀手一般夺人性命。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无愉快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张玲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抑郁症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疾患之一,这种精神障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很多人将之称为精神上的“感冒”。
从第四到第二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具有高自杀风险的精神疾病。”张玲告诉记者,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抑郁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抑郁症发作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大多是综合因素互相作用下的结果。”张玲说。
加拿大学者费立鹏2009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根据这个发病率的数据推算,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
“抑郁症患者很痛苦,除了有注意力下降、自责自罪、无用感、焦虑、悲观绝望等心理症状,往往还伴随有失眠、食欲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张玲说,心理因素是诱发很多身体疾病的“隐形杀手”,是加重现有身体疾病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2/3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约有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自杀在女性、青少年及老年抑郁症患者中发生率相对较高。
张玲认为,提高人群对抑郁症疾病知识的了解水平,做到科学对待和积极防治是当前科普工作的重头戏。
存在认识误区
其实,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常见疾病。如果早诊断早治疗,首发患者临床治愈率较高。
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张玲告诉记者,大多数人对抑郁症存在认知误区,包括对它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情绪不好不算病,自己想开点就能解决问题。”张玲说道,“有的患者情绪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因此容易将之误认为是躯体疾病而反复就诊于各个科室。”
这些问题造成抑郁症的识别率较低,导致抑郁症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相关数据显示,仅有10%的抑郁症患者会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
“还有患者轻信错误观念,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很强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或者不按医生的要求正规、系统地使用,造成病情延误或疗效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张玲提到,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用药十分重要。
当自己出现情绪低落、失眠、无胃口等症状时,张玲建议,应当及时向家人或朋友求助,借助运动、音乐、谈心等方式发泄或调解情绪,或者直接求助专业的心理干预。当已经开始出现自残、自杀等严重症状时,就应当到专科医院就诊,千万不能一拖再拖。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对于轻度抑郁,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60%~80%,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心灵也需“环保”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各阶层人士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精神压力给人们带来的沉重之感。那么,人们究竟该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呢?
“抑郁症的产生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情绪有关,所以不论遇到了什么事,我们都不应该太悲观。”张玲答道,“遇到压力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心灵也要有环保意识,不要长期陷入心灵的‘阴霾天’。”
同时,要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如果你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听任自己处于不良的生理状态,你就很容易出现低落情绪,不良情绪积累起来很快就会把你压垮。
“另外,可以适当回避和减少对不良环境和事件的接触,合理宣泄,积极主动求助,使社会生活事件对我们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张玲建议。
张玲还鼓励人们多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本身也能让人快乐起来。当发生不利事件时,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无论是亲戚、配偶或朋友,是防止抑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
“就像天气有阴有晴一样,坏情绪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现象。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恐惧与逃避,正确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自然会远离你。”张玲说道。
抑郁自评工具
1.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
2.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
3.入睡困难、睡不安或睡眠过多;
4.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
5.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6.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和家人失望;
7.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时;
8.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觉察?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胜于平常;
9.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评分规则:
①完全不会=0分
②好几天=1分
③一半以上的天数=2分
④几乎每天=3分
总分0~27分
问卷分值结果分析及建议:
0~4分▲▲没有抑郁 无
5~9分▲▲轻度抑郁 观察等待:随访时复查
10~14分▲▲中度抑郁 制定治疗计划,考虑咨询,随访和/药物治疗
15~19分▲▲中重度抑郁 积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20~27分▲▲ 重度抑郁  立即首先选择药物治疗,若严重损伤或对治疗无效,建议转移至精神疾病专家,进行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
4、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宫颈癌疫苗产业化项目将在厦门海沧问世,宫颈癌疫苗现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观察阶段。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II期基地在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奠基,宫颈癌疫苗产业化项目在此问世,并将于2018年前投产。
该基地占地67834.644平方米,是对I期研发、生产基地的扩展延伸。据介绍,II期基地将立足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医疗器械、抗体药物等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起点高,技术设备先进,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
据悉,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疫苗生产企业,2005年成立,2009年入驻海沧,是养生堂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II期基地的投用,将有效推动宫颈癌疫苗由研发转入生产阶段,带动厦门生物医药港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
5、Ⅱ型糖尿病治疗或有新思路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有效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化合物,这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Ⅱ型糖尿病患者摄入糖分后,胰岛素不能有效降低血糖。这主要是因为其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或与受体结合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医学界一直在寻找能适当抑制胰岛素降解酶、使胰岛素维持正常水平的物质,但鲜有进展。
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此前发现的胰岛素降解酶抑制剂要么无法在体内稳定存在,要么会同时抑制其他重要蛋白质的作用,而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对大量有此类抑制作用的分子进行筛查后发现,一种被称为“6bK”的分子作为抑制剂的效果最为理想。
不过这种化合物也并不完美。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饮食摄入的葡萄糖,这种分子可通过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过度活跃来保持胰岛素水平稳定,但如果向实验鼠体内注射葡萄糖,它的抑制作用则不再有效,体内血糖明显升高。
在进一步研究中,他们发现了胰岛素降解酶的另一作用机制,即这种酶会对胰淀素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胃肠激素产生影响。胰淀素有助于调节血糖平衡,胰高血糖素则会使血糖升高。
在注射葡萄糖后,胰高血糖素水平会大幅上升,抵消甚至超过了胰岛素降解酶抑制剂的正面作用,使血糖不再受控;主动摄入葡萄糖则未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说,了解胰岛素降解酶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对其有效的抑制剂,有利于开发糖尿病的有效疗法。尽管注射葡萄糖会使这种抑制作用下降,但毕竟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饮食摄入糖分,因此这并不影响抑制剂的效果。
6、配偶具有遗传相似性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非配偶相比,个体与其伴侣共享了更大程度的遗传相似性。目前已经证实,跟其他人相比,个体在受教育水平等重要特质方面与自己的配偶有更多相似性。这个现象被称为教育型婚姻配对,但尚不清楚配偶间是否拥有遗传相似性。
为了找出答案,科罗拉多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 Benjamin Domingue 及其同事,比较了 825 对非西班牙裔白人异性恋美国夫妇的基因组内的 170 万个单核苷酸多态,以及随机选择的非配偶组合的单核苷酸多态。结果显示,婚姻配偶比非配偶在遗传上更具相似性,这个现象称为全基因组婚姻配对。
科学家发现,在教育型婚姻配对和全基因组婚姻配对之间存在一个可能的联系,而且遗传相似性可能影响教育型配偶选择,但是最多不超过10%。 Domingue 还指出,遗传相似性选择强度仅为教育相似性选择强度的 1/3。另外,婚姻方面的社会分类过程很大程度上不受性别选择的遗传动态的支配。
7、“光测”让癌细胞难逃法眼
日前,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田建国、刘智波研究组利用全内反射下石墨烯对介质折射率异常敏感的光学现象,实现了超灵敏单细胞实时流动传感。这一成果可以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即被精确“光测”出来,将为癌症预防提供一条新途径。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Nano Letters》杂志上。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在全内反射这种特殊的结构下,对于介质折射率异常灵敏是石墨烯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田建国、刘智波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折射率的灵敏度与石墨烯的层数有极大关系,并且层数有一个最优值。他们通过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课题组合作,不断控制石墨烯的层数,最终制出厚度为8个纳米的石墨烯材料,其折射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目前国际上最高水平。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结合微流体技术和病变细胞的折射率差异,将这一超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成功应用于单细胞传感。实验人员将制备出的8纳米厚石墨烯均匀铺于一块三棱镜的一面,紧贴石墨烯上方建有一条细胞通道。实验时,一束光从棱镜一面射入,穿透石墨烯照射在细胞通道上,反射光从棱镜另一面射出。实验人员通过光电转化,即可得到一份波形图。如果细胞通道中存在癌细胞,则波形图上将会呈现出明显的波峰。即使数千个正常细胞中有一个发生了病变,这种“光测”方法都可以将其准确识别出来。
8、父亲对抚养子女体验的大脑反应
一项研究发现,父亲照顾子女产生的大脑反应提示存在一个抚养子女的神经网络。
此前的研究已经审视了母亲对照顾婴儿的大脑反应,然而几乎没有科研人员研究过父亲的反应,也没有研究母亲和父亲的大脑反应之间的差异是否与主要看护者的性别有关。
研究人员监测了89名首次做父母的人的大脑在与其子女互动时的反应。20名提供主要看护的异性恋母亲、21名提供次要看护的异性恋父亲,以及48名在一个伙伴关系内看护婴儿的提供主要看护的同性恋父亲参与了该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抚养子女的活动整合了大脑的感情处理网络和心理化网络,这些网络在看护子女期间创造出了情绪凸显,并且帮助协调了父母与婴儿的状态。提供主要看护的母亲表现出了情绪处理结构的激活增加,特别是杏仁核,而提供次要看护的父亲表现出了社会认知回路的激活增加,特别是颞上沟。所有父亲的这两个结构之间的连接程度与直接照顾子女花费的时间数量有相关性,提示了父亲抚养子女的网络的可塑性。研究人员提出,提供主要看护的父亲可能在功能上整合了情绪处理和心理化网络。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提示了大脑存在一个提供看护的网络,其在男性和女性大脑中都被激活了。
9、史前少女遗骨揭示美洲原住民的亚洲血缘
大部分遗传学者都同意的一点是,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在 2.6 万年到 1.8 万年前通过横跨白令海峡的大陆桥进入美洲。然而,尽管对现代美洲原住民进行的基因分析支持这一观点,但一直缺乏有力的化石证据。
现在,科学家称,史前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留下的一具近乎完整的骨架为古代和现代美洲原住民之间建立了一种清晰的联系。这具骨架是最近在尤卡坦半岛一处水下洞穴中被发现的。
相关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撰文通报称,他们分析了潜水员从那具骨架的智齿上提取的线粒体 DNA——通过母体遗传的遗传物质。分析显示,生活在至少 1.2 万年前的这个姑娘属于一个从亚洲派生出去的遗传谱系,该谱系只会出现在美洲原住民身上。
被发现时,这个姑娘的头骨完好无损。其头骨比现代印第安人的头骨更窄、更尖,她的脸也更小,五官更凸出。但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华盛顿州博塞尔的 Applied Paleoscience 公司的法医人类学家 James Chatters 说,“我们知道,至少他们的母系祖先是共同的。”
为何头骨的大小和形状存在差异依然是一个迷,但查特斯博士表示,可能因为适应了不同的食物,社会或自然条件,现代美洲印第安人经过进化后,头骨更宽、更大。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法医人类学家 Angélique Corthals 说,这一发现“非常激动人心”,因为这是一具完整的骨架。“真的很少见,”她继续说,“他们能提取这么多线粒体DNA;这正是此事意义重大的原因。”
为了粗略估计骨架主人生活的年代,研究人员也使用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他们现在希望提取核DNA,以确定父系祖先,并对骨架进行研究,以了解这个姑娘的健康史、饮食结构和身体结构。但这还得等一等:因为目前,骨架依然在那个洞穴里。“我们最终必须把她取出来,”Chatters 博士说。
10、科学家发现可帮助忘记疼痛的药物
许多人在发生车祸或严重外伤后,会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困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或许可以帮助减轻这种创伤记忆。
这种药物名为芬戈莫德(Fingolimod),它含有的一种小分子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缓解因免疫系统过度活跃造成的一系列炎症等症状。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发现芬戈莫德具有一种新作用,其中的小分子可以抑制脱乙酰化酶,这种酶在与记忆和学习有关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作用。虽然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动物实验发现,服用这种药物的实验鼠可更快地忘记疼痛。
在实验中,实验鼠接受轻微电击后,表现出高度紧张和焦虑情绪,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靠近被电击时所处的地点。研究人员给部分实验鼠喂食芬戈莫德并重复实验过程。结果发现,服药的实验鼠能比其他实验鼠更快地从创伤阴影中恢复过来。
论文资深作者、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 Sarah Spiegel 表示,如果能进一步在人体临床试验中确认芬戈莫德的这一新作用,将有望给“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