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山东淄博临淄区大顺路123号
  • 电话:0533-7328008

医院院报

齐都医院院报第二十六期

  • 2010/05/11

“软硬兼施”,努力打造中国名院


去年岁末年初,沐浴着新医改的东风,我们医院在既往“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医院发展的模式,适时调整办院方向,提出了建设“以综合服务为基础,以妇幼保健为职责,以妇科微创为特色的中国名院”的医院发展目标。“中国名院”的提出,使全院上下,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意志,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全院广大干部员工工作热情。目前,全院上下人心思进,医教研等各项工作有声有色,三个效益同步提高,医院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的患者纷至沓来,“中国名院”建设呈现出前景在望的良好态势。

有一句话这样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名院”建设,对我们来说,刚刚起步,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在“中国名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大量的、系统的工作要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技术为支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人文为抓手,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技术是“硬实力”,文化是 “软实力”,打造“中国名院”必须要一软一硬,“软硬兼施”。


“中国名院”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体


“中国名院”不是一个口号,不是只喊喊而已,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系统的实力综合体,它既有一些具体的硬指标,比如技术等可见的东西,又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指标,比如文化。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不是自封的,而是需要接受社会判读和认知,以至达成共同的社会认可,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统一为“中国名院”的综合内涵。因此,“中国名院”建设从整体上讲,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是一个以软实力统领硬实力的文化的问题。

从“中国名院”的内涵来看,“中国名院”建设必须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与医院特色性的有机结合,必须要努力实现社会、医院功能与医院内涵的有机结合,走独具特色的“中国名院”建设创新之路。“中国名院”必须同时具备具有两大性质,一是医院的全国性,主要体现在功能影响力上,体现在医学技术的高度上、地位上和作用上;二是医院的特色性,主要体现在医院独有的文化内涵上。医院间的差别,根本的,不在于设备、技术等有形的东西,而在于无形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文化层面的东西。缺失特色性,没有文化沉积,医院就会流于一般,就会趋于同质化,也就就失去了命脉和竞争力;缺失全国性,没有国内、国际领先的技术,医院就会游离于医院现代化潮流之外,也就谈不上“中国名院”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名院”是突破地域性、全国化的医院,是高端化的医院,是创新化的医院,是人性化的医院,是文化化的医院。这几个特征是医院全国性与特色性的有机统一,医院越是独具特色,医院就越会走向全国。我们的“中国名院”建设就是在我们既有的“三名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路线和经验,在遵循共性和规律的同时突出个性和特色,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模式,打造我们特色鲜明、风格别致的“中国名院”。

我们的模式就是“以综合服务为基础,以妇幼保健为职责,以妇科微创为特色”。目前,我们医院学科齐全,功能完备,综合服务能力处于本地区比较高的水平层次上,这为我们履行保健职能,突出妇科微创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特色建设与职责履行的过程,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拓展了综合服务空间;而临床与保健相结合,两相促进,共生共荣,一方面,临床拥有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为保健提供了有效地支撑和延伸服务可能,另一方面,保健拥有的潜在的医疗需求及其自身运作实践客观上也成为医疗市场开拓的内动力、切入点和有效载体;我们拥有的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尤其是妇科微创领域的三项国际领先创新实用型技术,影响力广且大,已经突破了地域性,对推动医院走向全国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种创新的模式集中融合了医院的全国性与特色性,是医院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展现,从而成为我们打造“中国名院”的着力点。


软、硬实力是“中国名院”建设的“双核”


大家知道,“大医精诚”是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最高目标,“精诚”者方堪称“大医”,这里的“精”指的是技术的高度,这里的“诚”指的是医德的水平。“大医”由此从技术和人文两个方面被界定,虽然始见于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文,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大医”的社会期待应该说发端于医学的诞生之初,因为“医学是伴随着疾病的出现和减少病痛的努力而诞生的”。

一个个体的医务工作者是这样,一个医院也是这样,“中国名院”更应该是这样。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提炼并提出了“沐泱泱齐风,铸大医精诚”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传承历史文明,一手抓技术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提高硬实力,同时提高软实力,“软硬兼施”,倾力打造现代“中国名院”。

因此,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中国名院”建设的“双核”。

目前,我们医院的技术建设,经过这些年来持续的、一贯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实施“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服务立院”的发展战略,外引内培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建设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大发展,各专业各亚学科迅速建立并且发展良好,“市级名医”和“市级名科”相继落户我院,好多学科主任担纲全市本学科的学科发展任务,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许多专业走在了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许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妇科微创领域的三项科技成果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走在了世界妇科微创的最前沿。

成绩不是偶然的,硬实力说到底是软实力的外在表现,硬实力的内在动力在于软实力。我们一贯注重全院职工的医德医风教育,注重人生观的培养,注重价值观的统一,倡导珍惜“人生、工作、管理、相处”四个机会,倡导“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生命只有一次,责任重于泰山”、“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一贯注重创新医院管理理念,探索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院“军队、学校、家庭”三个属性建设,打造执行高效、互帮互学、团结和谐的团队组织,在制度、机制、思想、文化的层面进行有效管理,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学劳模、做名医、争名科、创名院蔚然成风。

在“中国名院”的建设过程中,“双核”仍需继续加强。

最近,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育理念,结盟国际知名孕婴保健机构,启动了“科学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项目计划,就是继续寻求提高“硬实力”的重要一步。继续鼓励多科室协作,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专业冒尖,鼓励不拘一格,千帆竞进,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瞄准国内国际技术前沿,深入挖掘各科室各专业新的技术亮点并将其做好做强,将是我们下一个重要步骤。

这是技术层面的硬实力,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医学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殊学科,因此,医院不仅是实践科学技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实践人文精神当然的场所。“中国名院”的软实力至少应该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等要素,这些要素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有意识、有规划地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进行相应的文化培植、文化设计和文化传播,展现“中国名院”应当具备的健康和生命价值观及职业操守。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当的文化积淀,接下来,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加强,将齐都医院优秀的文化根植于每人血液之中。

“中国名院”名在“技术”,名在“人文”。


“中国名院”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医院的本我特色


“中国名院”建设是基于我院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在新医改的背景下,适应国家卫生改革政策要求,自觉投身改革实践,权衡自身内部实力,寻求自身科学定位,整合自身卫生资源,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进而提出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名院”,不是复制,不是再造,不是克隆,而是“蝶变”,是依托自身文化,是立足自身实际,深挖自身潜力,实现的自身飞跃。

通过“蝶变”,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实现我们更好、更多、更强地方便病人,服务病人,造福病人,这是我们建设“中国名院”的终极价值。

和谐与发展是“中国名院”建设两大主题。建设“中国名院”,首要的任务是发展,这个发展既强调提升综合能力,又强调做强优势学科,既强调发展保健事业,又强调突出医疗特色,既强调提升硬实力,又强调打造软实力,既强调点突破,又强调线突破。我们将继续创造条件,健全机制,鼓励各科室、各专业在“中国名院”的建设中率先发展,率先崛起,并以此为引领,实现医院全线突破,整体推进。

和谐发展是“中国名院”建设价值导向。“中国名院”建设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将通过实施全院协同战略,强科崛起战略,内外合纵战略,横向联动战略,纵向交流战略,实现医院内各科室和谐,医院外院际间和谐,区域内社会和谐,全面打造“中国名院”。

在“中国名院”建设中,我们要搞清楚,和谐不是齐步走,不是一刀切,不是排排坐吃果果,和谐是“和而不同”。

因此,要和谐,首先要面对不同,承认差异,尊重创新,鼓励突破,要统筹协调好保健与临床,综合与特色,基础与塔尖,协调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在尊重现实,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其次,要发挥文化融合的力量,以文化统领全局,以旋律凝聚各个不同的音符,奏响医院和谐的乐章,赋予并体现医院具备前沿的医学技术,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文化品位的本我特色。



《大医》

中央电视台张越访谈我院妇科主任王延国

编者的话:2010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著名的央视主持人张越访谈的一期节目《大医》,节目的主人公是我院妇科主任王延国。

王延国走进央视的起因源自于他个人的博客,据栏目组主创人员讲,“发现王延国”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栏目编导在网上无意中打开了一位医生博客,在浏览博客时,这位编导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按说,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正因为它的虚拟,空间里会有各种声音,这才是常态。可这位医生的博客里病人对博主的评价出奇地一致,都是些赞扬的感谢的话。

博客的博主正是王延国。

正是这一反常的现象,最终促成了央视的那一期节目。央视当即决定深度采访,一探究竟。他们先是在网上跟踪了一段时间,接着又派记者前往采访,采访后,记者发出了“因为虚拟所以真实”的感叹。

后来,王延国就应邀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坐到了张越面前,进行了那次长达3个多小时的面对面访谈。

今将访谈的文字版辑录在兹,适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呈献给全院广大辛勤的劳动者。



[事件回放]

不知从何时起,医患关系这个词变得十分敏感,人们渐渐习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医生,渐渐习惯用负性的思维来关注医药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王延国这个来自基层医院的男妇科医生却给我们描述了一种与我们原有经验不一样的医患关系。

2010年1月13日下午4点,山东省淄博市齐都医院接到了一个宫外孕的急诊病人,病人二十八岁,去年曾出现过一次宫外孕,已经切除了一边输卵管,此次再孕,胚胎又着床在仅剩的输卵管中,发生了大出血,未曾生育过的病人强烈要求保留输卵管,这个任务交给了医院的妇科主任王延国。

王延国:胚胎已经有胎心搏动了,都有胎芽了,这种情况一般来讲就得切除了就没有自己生育的机会了,只能去做试管,病人几乎就差点给我跪下呀,就说就要保留这个输卵管。

画外音:从医二十五年来,王延国一直在妇科工作,一直跟女性打交道,他很清楚保留生育能力对中国女性意味着什么,手术中他采用的是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这种手术又称微创手术,不用开腹,流血少,四十八岁的王延国擅长各种妇科腹腔镜、宫腔镜手术,在这个领域里,他有三项技术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

[访谈现场]


张越:我做女性节目,我收到过很多这样的来信,就是说不生小孩,如果我再不生,我丈夫就要跟我离婚了,我婆婆就逼我丈夫跟我离婚了,您说我怎么办。我好多次接到过这样的信,而且我根本不知怎么回答她,我相信像这样的患者,您可能碰到的不少。

王延国:碰到很多,一个患者到我那,去了以后就跟我说要做手术,她跟我说么,还有半年的时间,当时我不明白半年的时间是什么意思,她说她爱人给她半年期限(怀孕)。

张越:最后通牒,再不生甭过了。

王延国:半年以内怀不上孕,就肯定就分手了。

张越:不孕不育的女人不光是身体上有病的问题,她一定还带着心理上的压抑以及她人生命运婚姻上的难题。所以我觉得您治这个病不光得在技术上能帮她怀孕,还面临着如果在技术上帮不到她的话,您还得充当心理辅导、人生开导。

王延国:我最近碰到一个病人,我看她做了一些检查:排卵的、基础体温监测、B超测排卵、包括做过造影,没什么大问题,我就问她,爱人查过吗,她说查过,我一看她爱人的化验单,精子数是零啊,没有精子。

张越:那她怎么可能怀孕呢。

王延国:可她还是坚持叫我给她做什么宫腹腔镜手术,她说这样能发现一些问题,她想彻底查了以后,再去给我爱人治病。

张越:男方生了病,女方紧着治,这不等于我得了病您吃药吗?哪管什么用啊?

王延国:对呀。

张越:但事实上就是这样,即使是因为男方的原因不能生育,一家子,包括这个婆婆,一定要把这个气撒在女人身上的,而且,这个女人一定是特别自责,觉得抬不起头来。可是这个倒不是您这个妇科医生该治的病了,这倒是我们这种女性媒体该治得病了。

[事件回放]

因为在治疗不孕不育和妇科肿瘤方面小有成绩,很多外地病人开始慕名来找王延国,几乎每天王延国都会上手术台,这一台手术是他今天的第四台手术,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做了九台手术。

王延国:应该这个手术,我们感觉还是达到了我们那个预期的目的,满足了这个病人家属的这个要求,至于以后能不能怀孕,估计应该说还有起码说还有很大的希望。

[访谈现场]


张越:据说您一天能做九台手术,一天做九台手术,下来挺累的了吧?

王延国:实际上做手术,你看,做九台做十台都不一定累,有时候,你今天这个手术做一台也可能很累的。它不一定跟你这个手术量多少,手术时间长短(有关),它跟你这个手术过程,跟手术效果(有关)。以前我们做过一个手术,是一个北京的病人,她当时是这个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是个粘连比较重的,她在北京看了,说做这个手术开腹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到这来,我说对你来讲,还是不转的可能性更大,但结果呢,说实话我当时进去一看我就后悔叫她来我这做手术,我一看当时可能是要转,确实是粘的就是异常的厉害了,结果就是转了(开腹),转了(开腹)以后,说实话那一天我特别地累,就一个手术。

张越:一天九台,都治得特好不累,一天一台,极不理想,心里特别扭。

王延国:在北京说了有可能转,在我们这儿来是做腹腔镜的,开了腹了,我是真的很不舒服,她就是老讲我好,没关系,说没受罪,一点儿都不疼。

[事件回放]

北京病人:对,是一点儿都不疼。

画外音:这就是让王延国愧疚的北京病人阿青。

北京病人:单位同事说你那个放弃公费医疗你到这来,我说我愿意,因为我心里踏实,因为我所有的问题在这里头我都找到答案了,我对我的这个病情已经全都完全地已经有数了,我到这以后呢我觉得我特别踏实。

画外音:阿青从微创手术转为开腹后王延国在她的病床前守了六个小时,深受感动的病人家属拍下了王延国当时的状态。

北京病人:他真的是很难过,我看出来了,我呢现在就特别想去安慰他,不是他来安慰我,我真的想去安慰他,我说我这个病情太复杂了我说你千万不要觉得内疚,这就是我的病情,因为病情而开腹,不是因为你的医术而开腹的。

画外音:在采访过程中阿青和其他的病人都自然的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 :红包。

曹青病人:来的时候病人们都跟我说了,哎呀不用不用不用,人家那个王大夫,你就是给他了,他都要退给你,举了好几个例子,人家不收就是。

北京病人:我觉得,我要给他红包,我觉得对他是一种侮辱,我是这样想的。

[访谈现场]


张越:咱们其实已经开始涉及到一个挺敏感的话题了:红包问题,造成医患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想跟你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当医生的做手术医生的,一定会经常碰到这种事对吧?

王延国:对,应该说现在我坐在这儿跟你谈红包,我很坦然,为什么,我不收红包,我退红包。很有意思,一开始那一年,我交给护士长,交到住院处,.后来我们护士长很有心,她给我记了一个数,然后医院,我们院长很有意思,按那个数的百分之多少给我发奖金了。

张越:这么退红包的结果是全医院的人都知道了你的英雄事迹,医院还给你提了成最后你还出了名。

王延国:对

张越:所以我估计时间长了不敢这么退了吧?

王延国:很多我当场就退掉,我就说,你来找我你信我的,我说你来给我这个包说明什么,你还是不信我。

张越:但是,如果我是一个病人,我有可能不能让你退给我,因为我认为你一退给我你没拿着红包,你该不好好做手术了。

王延国:对,有这么一大部分(手术),完了以后呢我再去退,但是有时候一忙退错过,就是最近这个,人家给我可能是六百吧,我退了八百。

张越:人家给您六百,您退了八百也还罢了,亏了二百,我觉得这还是小事。人家要是给你八百,你退了六百才尴尬呢。

王延国:同时发生的。

张越:您给这个人退多了,就给那个人退少了是吗?

王延国:对呀。

张越:太可笑了。

王延国:实际上,我想对病人说一声,就是不管是这个妇科医生,所有的手术科医生,我认为医生做手术,这个手术质量跟你送不送红包没有半点关系。

张越:真的是这样吗?我跟您说,我就曾经跟朋友一起聊过这个问题,说到做手术,然后我就曾经说过,我说为什么非得这样,咱们就下决心不送这红包,真的就能给你拉死吗?后来我的朋友就说,说你敢拿这事冒险吗?别的事耽误了就耽误了,这事儿敢冒险吗?

王延国:那你叫我说,我是当事人,我是医生,我起码是知情人,上台以后他想的是什么:你这个病,你是主刀,还有第一助手,还有第二助手,还有器械护士四五个人,十只眼睛在上面看着,医生会肯定的,我感觉是尽心尽力地给你做好的,他做不好不是因为红包,是因为他的技术或者他们病情的原因。

张越:我有点听明白了,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我们录一期访谈节目,这是我的工作,我要把这期节目做得很漂亮,最好把每一期都做得很漂亮,不会因为您嘉宾事先收买了我,我就跟你好好谈,今天谈得特好,你没收买我,今儿让这节目砸锅,砸锅对我也没好处。

王延国:对呀。

张越:是吧,这是同一个道理。

王延国:我就在想我不收红包,我退给病人。我就很希望我这个钱能够买一个什么,病人的信任。所有的医生都想希望改善医患关系,大家都去花这个钱买病人的信任,我觉得医患关系会变得非常好,非常好。

张越:我觉得这话说得很辛酸,我相信一定是有不负责任和蒙人钱医生的存在,这部分医生的存在导致了一部分病人受害,一部分病人受害之后导致了所有的病人拿所有的医生当贼防着,然后就导致了所有的医生拿所有的病人当敌人戒备着,其结果就是两边互相耽误了。

王延国:两败俱伤。

[事件回放]

王延国:每次疼都这么厉害吗?

病人:天天都这么疼啊。

王延国:是吧,那你这样,先住上院用点药,然后我们看怎么安排手术。

病人:那个,我没带钱来。

王延国:没关系,你没带钱,先住上院。一百块钱有吧?

病人:一百块钱,有。

王延国:那就行,先办上,然后什么时候做了再说,好吧。

画外音:一百块钱也能住上院,这种在别的医院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王延国这里经常发生,同时病人间还经常流传着一个说法:王主任还会借钱给病人看病。

[访谈现场]


王延国:实际上给病人垫钱的事情应该说有过,但是很少很少。

张越:什么情况你会借给人钱?

王延国: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病号,她是子宫肌瘤,很简单的一个病,然后呢,导致了流血,病人贫血很厉害。这个病非常简单,就做一个小手术,但是这个人住院以后呢我们就给她,先输血,抗贫血的治疗,纠正贫血以后,我们再给她准备做手术。就在这个时候病人家属要求出院。我就不能理解,你出了院以后,还在流血,你输这些血都白搭了,而且再厉害了以后生命都有危险了。我说你回去想想办法,他就好像听我了,第二天来了以后,死活要出院,没有钱。当时我感觉他那个是穿的也比较简单,好像是不修边幅那样感觉,而且每天都感觉他身上一股酒气,好像他喜欢喝酒,烟也基本不离手的。我想我不能让她走,因为这个人太需要这种帮助了。因为我太知道这个手术对她的价值太大了,就是立竿见影的一个治疗效果。我说这样我借给你,他瞪眼看着我,不说话了,我说我借给你,你给我打一个借条,我说我借给你,先做手术。

张越:丈夫天天醉醺醺,说话没好气,老婆是天天流血贫血,眼看着要不行了,这医生看着真着急。

王延国:就这样,他这次很认真,一笔一划给我打借条,我当时觉得他这个人还可以这么认真?做完手术以后,好像我就出差了。那天我在外面开会嘛,电话老响,我一看科里电话,我就说,有什么事啊科里,接了电话一问,她们说是那个人跑了。

事件回放

[事件回放]

产科护士长:病人找不着了,就是找不着了,去哪儿去了?她也没有电话,什么都没有留。找她那个村里,就说没有这个人,是个假地址。我们当时科里的人特别生气,我们就说你看给你出上钱,给你做了手术,你不吱声就这样跑了,就是说这个人简直太就是说从良心上过不去。但是后来时间长了,半年过去了,都淡忘了这事儿。当时,就是快要过小年了,那一年,科里头也都挺忙的,当时就是说我们医院里的一个老大夫就领着一个身上穿的就是特别衣衫褴褛的一个人,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他进来以后就跪在我们这个护士站,一进门就跪在那儿了,两眼都泪汪汪的,当时就想着这是谁呀?一看又想起来了,想起来当时那个人情形。他就是回去以后,回家以后,就在工地上干民工,然后这不是到过年了嘛,发工资,然后拿了钱来还主任,当时我们在场的都特别感动,好几个护士都哭了当时。然后觉着咱们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吗,我说你只要说那个相互信任,理解。我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会发生一些改变的。

[访谈现场]


王延国:我一下觉得很感动啊,我后来,在门诊的时候给病人做什么检查,病人很急,病人没带钱,不够了,这时候我就想,我就特别想我说我借给你。

张越:你去看门诊身上还得备着钱,随时等着带钱不够的人借。

王延国:后来我发现为什么所有的人,我到现在我借的有借三百五百的有借一百的,没有一个欠我的。

张越:都还回来了?

王延国:都还了。

张越:人和人之间互相普遍不信任,老怀疑别人要坑我,这是一种活法,总得有人先开始试着信任别人,不能拿别人当贼,当你这么试了之后的结果最后你发现别人不都是贼,是吧?

王延国:对,所以你像网上报道有人跌到了,老头老太太自己爬不起来,没人敢去扶。曾经有一次我看了,很辛酸的,自己举一个牌子说我自己跌倒的。当然,你说我怕不怕,我也怕,但是我碰到这种事情,我相信我会去把他扶起来,但是我相信他不会说是我碰倒他,这种几率太低了他赖上你的。

张越:有这样炒作起来的肯定是极个极个别的,你扶了别人被人赖上了,这种事儿一定是有的,但是有一件这样的事儿,在媒体上爆出来之后,就会有一千宗摔了没人敢扶的事儿,我也特别相信,我也扶过,而且是在黑夜里扶过那个摔倒了的老人完全没被人坑上,而且人家和人家的家人对你千恩万谢,即使如此,我也不敢跟所有的人说你们都去扶吧,万一他碰上了一个赖上的怎么办呢?

王延国:我想说:你去扶吧,一百次你扶九十九次是没问题的,每个人都去扶个十次八次的,大家都知道扶是没问题。

[事件回放]

为什么选择这样当医生,王延国给我们的答复是他喜欢做医生,想做个好医生。所以当年填高考志愿时五个本科志愿三个专科志愿他填的全部都是医科学校,当他真正当上医生后他最敬重的母亲对他提了一个要求

王延国母亲:人家把命交给你是吧,你不能实实在在,人家不是说看病人如亲人最后比亲人还要亲,因为啥,人家把命交给你了,你对人家要负起一点责不是

画外音:不同的人评价好医生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医术高超者是好医生,有的人认为宅心仁厚者是好医生,王延国希望自己兼而有之

产科护士长:病人就是说准备好了,送到手术室去了,就是找不到主人了,然后就打电话,我说主任你在哪里,他说那个我在疼痛科。我说马上病人就送手术室了,你在疼痛科干什么呢?他说肩膀有点疼,先在那做理疗,然后我就赶过去了,然后疼得两个胳膊都抬不动了,然后我就站在那儿我就看,我就那个,我就说不出话来了,我说主任你累不累呀,我说都累成这样了

画外音:最早每次有病人从外地来王延国都会亲自去车站接,渐渐地科里年轻的医生护士接手了这个任务,科里每个人都能背出淄博车站的车次和个高速的出口。起初,王延国每次都要提醒大家帮做手术的病人拿回留在手术室外的鞋子。现在大家的很多自觉行为让他意外感动。

[访谈现场]


王延国:曾经我们有一个病人是安徽的,她自己来做手术,就跟有些人一样。因为做完手术以后有一个并发症,非常可怕的叫什么肺栓塞,就是手术以后麻醉了,这个血液流动得很慢,如果病人他有个人的因素,在腿上形成一个血栓。然后过几天一活动血栓脱落了,死亡率非常高。所以我们手术以后,一个常规的就是对家属的交代要做下肢的按摩,手术完了以后,我是手术中间嘛,我就从病房走,我走过病房以后,余光我就看到什么事情?我又倒回来了,我们的一个护士,她叫王春凤。她跟病人这个病人没有家属,没有人管她没有人看她,她自己把那个手伸到病人的腿下,给她做按摩,因为这个床很矮,她就是跪着给她做,这就是我们那个,我在门口站了很长时间,看着她就在那儿做。

张越:年轻医生有热情,容易同情病人。这是比较容易的

王延国:对

张越:干了好几十年了,天天面对无数的病人,到这岁数了,还能保持这点情感,我觉得听不容易

王延国:我知道裘法祖,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他就是外科主任了。好像就是主任大夫,他在德国的时候他跟一个老师好像做了一个手术叫阑尾炎,很简单的一个手术,他做了以后,病人后来手术后几天突然死掉了,死掉了。德国人非常严谨的,他要做解剖还是做什么,就找为什么,后来做了解剖一看,因为死亡原因跟他这个手术没有任何关系,是一个特殊情况和意外。裘法祖呢当时觉得,不是我,跟我手术没关系就如释重负了那样,但是他的导师,一个德国医生就说:裘,这是一个四个孩子的妈妈。裘法祖后来就讲他说这句话我那个是享用一辈子。病人的痛苦和家庭的不幸,是医生工作的动力。你得感受到他的这种不幸,你就会感觉你自己有工作的冲动,工作的动力。就是说你说的很对,年轻的时候就是很想去帮病人,年轻大夫、见习、实习、住院大夫。那个是什么那个时候能力比较差,就是说愿望很想去帮,但是有没有能力帮。随着这个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技术提高,我们熬成了主治大夫、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成老大夫、大大夫。这个时候,但是我们的心慢慢地什么麻木了,变硬了,对这些病人的痛苦甚至有时候是熟视无睹了。这时侯可能我们就不愿意去帮,也就忘了帮,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个好现象,医生的心肠变硬麻木我觉得也是挺可怕的。所以我就是说,我结合我自己,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很想当大夫。我现在做了医生了,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我做到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也做到了。我很幸运,我就怕自己什么,忘了自己那时候的当初的想法。所以我就想出一个词叫复习理想。

张越:复习理想

王延国:对,当你忘了的时候,再想想你当初的理想是什么

张越: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随时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王延国:对,是这样的。

张越:我特别想知道,您身边亲密的女性是怎么看待您的?比如说您太太、您女儿。

王延国:我太太我爱人应该说,实际上她对我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就说我这个红包问题的话,好像是这里面我能坚持下来,不收。跟她很有关系的。

张越:这个我太信了。要是太太天天在耳边要钱,丈夫很难抗住。

王延国:她吧,对我的,应该说实话她不是说太理解我的工作的。她对我有一点想法,不食人间烟火。你生活在空中啊。你不是在现实的。我女儿好像可能是,女孩是跟爸爸亲的。我们交流得反而比较多一些。但她这个思想也可能是属于这种八零后的吧。你看她就认为我这样不值。我这个腿不知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好肿。站久了回家以后呢一摁一个窝。我就在她面前说我累了。就说你看爸爸累了怎么样。她意思就说,你不要再跟我说你腿肿了,我为你这个腿肿哭了好多次了。这个我不知道的,她说这样,当时说的我泪差点下来。

张越:这女儿真知道疼爸爸,她自己偷偷地哭

王延国:对呀,我就说我说娜娜我说:我跟你说爸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少活十年,我说我愿意少活十年做我自己的事情。我趁我还能干多干点。当时看了看我,不吱声了。那我们就各人晚上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一看我那个床头桌子上有一封信,她说:你说少活十年就是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当然她说了一些,就是说你这样做对我对妈,她说你知道十年什么概念。

张越:你可以说你愿意少活十年换取你做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对你女儿来说,她爸爸要少活十年,对她是巨大的损失。

王延国:对,有时候我说起这个事情来,有时候我也想,确实自己是不是有点自私啊。从对家人来讲,我承认这样是不是有点残忍。

张越:您说到您太太对有些事情并不太支持,其实我也觉得特别理解她的心情。大部分真跟丈夫好的女人并不期待丈夫非得成大腕。她要求她丈夫做一个正常的丈夫,好好过日子,好好照顾自己。

王延国:对,这句话好好过日子,就是说我听得太多了。我就要求你不高,要求你好好过日子。

张越:我觉得其实大家的选择都可以理解。所以说到您女儿曾经说他不算是一个好爸爸,不算是一个好丈夫。但其实您女儿很由衷地说过,他是一个好医生。

王延国:对。

张越:而且您女儿很以你自豪。

[事件回放]

王延国女儿:在医术方面我是个外行,不敢给自己老爸做过高的评价。但是在医德方面,我却可以拍着胸脯说:那是相当地高啊。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此不屑,这年头医生黑,比劫匪还黑。送了钱才让你挨刀子,可我老爸偏偏让世人跌破眼镜,给病人送饭、送菜、买药这都是小事,偶尔也会给病人出住院费,真是让我老妈很无奈。所以我便从小就立志决不当医生。觉得自己很善良,怕自己以后的工资还不够病人花的。尽管这样,在别人面前我依然挺直腰板说我爸爸是个医生。

齐都医院院报第二十六期


我院在打造中国名院的进程中,注重技术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以掌握的国际前沿技术,解除病痛,造福病人;注重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统领,统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践行“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生命只有一次,责任重于泰山”等文化理念,从而赢得了病人和社会的信任认可,全国各地的患者纷至沓来,甚至美国的病人也远涉重洋,慕名前来。
信任来自千里之外


患者:阿蕙和阿梅
来自:青海西宁
春节后正月十二日,西宁至淄博的火车16:19抵达淄博火车站,坐了30多个小时的阿蕙独自一人走下火车,踏上了脚下这片陌生的土地。
因为原发性不孕,阿蕙四处求医,可做母亲的愿望屡屡落空。自己心灰意冷,夫妻关系也出现了危机,曾经甜蜜的小家庭走到了几近破裂的边缘。
2010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张越访谈《大医》重又让她看到了新的希望。节目里王延国作为嘉宾,接受了张越的专访,谈到了自主创新的有关治疗不孕症的三项国际领先的技术,阿蕙动心了,蛰伏已久的做母亲的愿望再度燃起,她认定淄博或许就是她圆梦的地方。
阿梅的情况与她有着惊人的相似,5年前,阿梅也是只身一人由西宁来到我院。据后来阿梅自己讲,当初,外出求医,她报了一种近乎赌博的心态,齐都医院只是她选定的慢慢求医路上的一个点而已,然而,恰恰是因为在这个点,她的命运和生活从此有了新的转机。
入院第二天,阿梅便接受了治疗,手术很成功,回到西宁后8个月,阿梅怀孕,十月怀胎后顺利产下一男孩,为了感谢齐都医院,她们给孩子取名叫“齐齐”。
阿梅圆满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阿蕙美好的未来。出院前,阿蕙充满信心地对她的手术医生王延国主任说:“等我好消息”。

患者:阿倩
来自:山东蓬莱
2010年春节刚过,王延国就赶到了蓬莱,他此行的目的是要看望他的一个病人。
那曾经是一个不幸的病人,15年前的一场车祸突然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那一天,阿倩全家乘车外出走亲戚,车在半路倾翻,车祸造成夫妻二人双双重伤,也夺走了他们年仅9个月的小宝宝。
“那个时候,真的就像塌了天一样。”
阿倩痛苦地回忆说。此后,这个不幸的家庭盼着再生一个孩子,而这一盼就是12年。她们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直到2008年12月22日,这个家庭才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这一天,病人接受了王延国的手术,2009年9月5日,这个家庭终于盼来了她们的第二个宝宝。
节后的蓬莱到处还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午后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刘家沟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这就是阿倩的家。红彤彤的春联挂在门框上,大红的福字贴在房门上,一帮京剧票友正在院子里过戏瘾,宝宝的爷爷手操京胡有板有眼,宝宝的奶奶款步弄姿唱念做打,一派祥和。
王延国抱着这个小宝宝,无暇入戏,小宝宝不哭不闹,乖乖地偎依在王延国的怀里,像老早就相识一样。

患者:阿敏
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
阿敏,美籍华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唯一的遗憾是婚后5年一直未曾怀孕。
远在异国他乡的阿敏似乎更渴望子嗣绕膝的天伦之乐,为此,她在美国先后做过三次手术治疗,可惜都没有成功。
2008年9月,借回国探亲的机会,阿敏在国内四处求医,几经波折,经医生朋友推荐,她找到了王延国,随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回到美国半年后,阿敏怀孕了,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阿敏喜极而泣,在第一时间,她给远在大洋彼岸的王延国发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
“Docotor Wang, I am pleased to tell you that I'm pregnant now, Thank you so much . ”(王医生,很高兴告诉您,我现在怀孕了,太感谢您了。)
2010年3月10日,王延国又收到了来自美国的邮件,是阿敏发来的,邮件说,在这一天他女儿出生了。
“3月10日是我们的院庆日,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高兴,真是双喜临门啊。”王延国说。

患者:阿华
来自:陕西略阳
略阳属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地处陕甘川三地交界处,距离淄博接近1700公里。
2010年4月2日,来自陕西略阳的阿华康复出院了,这次求医,让阿华深受感动,她的手术医生王延国告诉她,她3月27日的手术非常成功,将来她自然怀孕的希望非常大。
阿华是一位不孕症患者。2003年,阿华因宫外孕做过一次手术,此后一直没有怀孕,看着同龄人纷纷做起来妈妈,阿华一家人很着急,她四方求治,却屡屡失望。
阿华的嫂子在她们当地一家铁路医院当妇科医生,阿华这些年的不孕症可没让她这个嫂子少操心。
有一天,阿华这个当妇科医生的嫂子带给她一个好消息,说淄博的一家医院看来能治她这个病。
嫂子的消息来自《健康报》和中央电视台。《健康报》“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风采展”专栏3月8日曾经刊登了王延国的事迹,中央电视台也对王延国进行了人物专访,并以《大医》为题,讲述了王延国的故事。
阿华说,漫漫求医路,这一次,她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2010年3月26日早晨8:45,西安至淄博的1129次列车进站,阿华夫妻俩走出车站,坐上了早已等候的一辆救护车,然后,迎着朝阳,向东方驶去。
阿华心里很高兴,因为她知道,太阳那边有她的希望。

齐都医院院报第二十六期

(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