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山东淄博临淄区大顺路123号
  • 电话:0533-7328008

研究生教育

最新医学科研信息(第62期)

  • 2014/06/10

最新医学科研信息
(2014年6月10日)
目 录
1、颜宁研究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有梦想才有辉煌
2、丙型肝炎治疗获得胜利
3、舌头也有第六感?
4、服用促排卵药物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5、膳食纤维可延长心梗后生存期
6、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7、北京朝阳医院成功救治呼吸衰竭患儿
1、颜宁研究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有梦想才有辉煌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究竟如何进入细胞?100多年来,多少科学家为之着迷。
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为之惊叹。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纳德•魁百克说。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确打败了数十年来全世界为之苦苦鏖战的顶尖科学家。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是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70后的导师颜宁,80后的博士后邓东,90后的博士二年级学生徐超、吴建平,以及四年级本科生孙鹏程。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2014年1月17日,颜宁和她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想到,成功的欢欣来得如此之快。
傍晚5点多,颜宁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等待着实验数据的收集结果。5个多小时过去了,她给学生邓东打了一个电话。“还在处理数据。”邓东回答,他也从计算室里走了出来,紧张的心情让他觉得,即使一分钟的等待,也仿佛过去了半个世纪。
5分钟后,大约晚上10点半。“哇!”当打开电脑软件查看数据结果时,在场的所有同学不由得大声欢呼。邓东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跑到导师颜宁的办公室。此时的颜宁,平静地看着邓东,一句话也没说。数据结果一锤定音,这项成果的历史意义,此时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经历两年多的集中研究、近半年的全力攻关后,颜宁研究团队终于攻占了又一个生命科学研究高地——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在人类理解和治疗癌症与糖尿病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诸多世界顶尖实验室都曾经或正在为此全力攻关,但始终未能成功解决的难题。
“葡萄糖是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它代谢的第一步就是进入细胞。但亲水的葡萄糖溶于水、疏水的细胞膜就像一层油,葡萄糖自身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发挥作用。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如同在细胞膜上开了一扇一扇的门,将葡萄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而GLUT1就是大脑、神经系统、肌肉等组织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正是重要膜转运蛋白的功能机理的重要意义,让2007年刚回清华大学执教的颜宁“痛下决心”,“死磕”这个世界科学家几十年来追求的至高目标。
研究转运蛋白的机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它乖乖结晶后给其拍照,再将不同构象的分子照片连续起来,组成分子电影。但转运蛋白高度动态的内在性质却让以往众多科学家饱尝失败的滋味。
颜宁决定反向思维。她发现,要想让GLUT1结晶,第一是让它的动态慢一点、再慢一点、老态龙钟一点,这样就可以截获其中一个状态了;第二是在低温下让分子运动降低后再结晶。
历经几百次的实验,2014年1月12日,他们终于在一种结晶条件下生长出了几颗非常小的晶体,实验室开始24小时不间断实验,向最后的胜利发起冲击;1月15日,累极了的邓东发现了一颗非常满意的晶体;1月17日,在上海同步辐射中心的数据收集证明,不仅仅是那1颗满意的晶体,他们后来准备的很多晶体都收集到完整的数据,经过快速的数据处理:他们成功了!
在收集数据之后,颜宁实验团队进行结构解析,并将这一成果投向了《自然》杂志。5月18日,该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充分肯定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学成就。
面对世界科学家无从下手的实验,颜宁研究团队用“死磕”精神和严密逻辑收获了科学研究上的完美胜利。
追寻科学梦,一支年轻的“本土”团队
“今天,与一堆学生约好唱卡拉OK,我忙完手头事情赶过去的时候,却没人;打电话,都说喝醉了,撤了。我笑骂几句,竟然敢放我鸽子,但完全理解。我知道,邓东太不容易,背负了各种压力,太多期望,我以他为傲!”5月20日,颜宁的一篇日志,记录下了实验成功后团队成员难得的一次放松。
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创造世界科研领域奇迹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被浮躁裹挟着的社会里,这群年轻人却如此心无旁骛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实验室里生长出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科研“奇兵”?
年轻的团队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年龄的相近使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在这样的团队里,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贵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成长经历。
“有什么开心的事、不高兴的事,我们都和颜老师沟通。”邓东说,而他自己也被几位“小弟”称为“东哥”。
“从细胞培养到提纯蛋白再到培养晶体,与东哥一起筛选‘突变体’。感受最深的是系统的科研工作。”吴建平说。
“在本科二年级时就能参与到这项科研,并能真正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信心和感觉。”孙鹏程说。
在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是颜宁实验室的特点。“我会先拿一些我认为相对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练手来培养他,他到一定水平才能做这种相对难一点的实验,进行攻关。”
邓东在师从颜宁读博士之前先是在公司工作,然后在实验室里做技术员。也许正是这些经历,使他与同年级的同学相比多了一份成熟与从容,更有一份经过思考之后的坚定。师从颜宁读博之后,邓东快速成长,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针对TAL effector特异识别DNA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被2012年《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我刚回清华不久,我的同事刘国松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做科学家的三个境界,他的评论对我影响颇深。”颜宁始终认为,探求真理的顽强意志是这个年轻团队能够沉静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最大秘诀,“第一重是职业,第二重是兴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但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却是不可磨灭的。”
这种对科学梦想的坚定追求,不只是团队领头羊颜宁的信条,更是整个研究团队的气质。
“我们做人源蛋白的时候,最开始是十分艰难的,也很挣扎。在昆虫、酵母、大肠杆菌等表达体系中我们都做了很多尝试,都拿不到很好的蛋白。我想很多科学家都是因为这样,拿不到好的蛋白或找不到结晶的去垢剂就直接放弃了。一直以来没有文献报道过能够很好纯化的GLUT膜蛋白,我们其实前面没有路。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坚持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看到身边的同学不断发论文、出成果,邓东也曾有过焦躁。但他更深知科研无坦途,也从不惧怕失败,“探索科学未知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你眼前是一团迷雾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脚是堕入深渊还是看到光明。但人要有梦想,有追求。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吧。”邓东淡淡地说。
他和同伴们唯一紧张的是,别人先把成果做了出来。
“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每周四、周五的凌晨一点,我都会自动醒来。”那是《自然》《科学》杂志上线的时间,“再困,我也会爬起来坐到电脑前,看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成果,没有就松一口气,还有时间,加把劲。”邓东笑言“科学研究没有第二,只有第一。”
好奇、热爱、坚持、锲而不舍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正是团队的这种科学精神,让他们一步一步揭开了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神秘面纱,迈上了科学殿堂的一座高峰。
好的科研土壤,让科学研究自由生长
除了年轻,这支缔造奇迹的科研团队还有着另外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导师颜宁,其余的都是土生土长、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生。
“叹为观止。”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用这四个字总结这项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他同时强调,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颜宁团队的成功更大的镜鉴还在于,如何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为什么这里,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能产生如此级别的伟大发现?如果能研究透,一定能助益整个中国科学的腾飞。”
“从事科学研究,最幸福的就是自由感。”颜宁对如今国内的科研环境大加肯定,“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连续多年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是大幅度增长。相反美国基础科研经费却在不断缩减,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如今,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真的是日新月异,这是我回国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不同于以往用论文量、课题数衡量科学家的评价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人才评估最看重的是能否将目光集中在全球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并取得成果。”鲁白如此总结这片给予颜宁团队充分养料的科学土壤,“我们强调原始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合作,注重建设研究支撑平台,还鼓励学术批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攀上这座高峰,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本身有重大意义,从未来看,也将惠泽人类。
“这项成果对于理解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糖转运蛋白的转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揭示了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进入细胞跨膜转运的过程,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从应用前景来看,由于幼儿癫痫、大脑发育迟缓等一系列遗传疾病与GLUT1的突变相关,依据GLUT1结构信息,可以对GLUT1进行人工干预,作为相关疾病诊断或者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鲁白说。
现在,颜宁教授团队继续为此努力着。“我们不仅要看到GLUT1的结构,还要看到它是如何工作的。”依旧是争分夺秒的速度,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
而对于颜宁自己,还有一个深藏在心中的更大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从我实验室里走出的学生成为各个大学的教授,作出更大的科研成就。桃李满天下是另外一种成就,足以令我自豪。作为一个导师,还有什么比看着学生创造奇迹更令人欣慰的呢?”
2、丙型肝炎治疗获得胜利
最近有一系列临床试验表明,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研发一系列耐受性良好的口服药物;而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清除大多数感染者体内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丙型肝炎病毒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它被认为是除甲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外的、可在输血后导致肝脏炎症的另一种病原体。1989年,这种病原体被确认为是一种小型RNA病毒,并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现如今,尽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诊断程序,以确保血液供给的安全性,但是静脉注射吸毒仍然会继续导致HCV的新发感染。全世界范围内估计有1.85亿人患有慢性HCV,他们具有较高的肝脏疾病发病风险,包括肝硬化和肿瘤等,严重威胁着感染者的生命。但是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系列临床试验表明,抗HCV药物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是一类能产生强效抗病毒反应的分泌性细胞蛋白。从历史上看,医生们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静脉注射I型干扰素来治疗HCV感染者的。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的成功率在20世纪70年代时仅为个位数,而到2002年时,成功率就增加到了50%左右;这一进步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而实现的:增加用药剂量、延长疗程、利用聚乙二醇修饰作用增加干扰素化学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添加一种名为利巴韦林(ribavirin)的RNA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在单独使用时,其抗HCV活性较弱,但是当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时,可以大大增加治疗的成功率,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然而,这种联合疗法需要进行为期24周或48周的疗程,并且容易产生一些可怕的副作用,包括恶心、抑郁和贫血。因此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要研发出能够治疗所有患者群体的、高效的、耐受性良好的口服疗法。
HCV病毒有6种高度分化且高度突变的基因型。HCV编码的丝氨酸蛋白酶NS3-4A与RNA聚合酶NS5B是病毒进行复制所必不可少的两种酶;这两种酶是非常热门的药物作用靶点。此外,另一种蛋白NS5A虽然不具有酶促作用,但是也是HCV的必需蛋白。这些蛋白质的抑制剂被称为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 DAA)。在21世纪时,DAA成为了HCV治疗药物研发的引导目标。2011年末,两种NS3-4A蛋白酶抑制剂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可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用于人类HCV感染的治疗,从而使1型HCV感染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增加到了70%以上。
然而,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只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喜悦感。只有HCV晚期患者接受了这种联合疗法,而其他很多患者都并未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种疗法可以导致更多的、往往极其严重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引起病毒耐药性问题。从那时起直到现今,许多新型化合物都接受了临床试验的检验。第一种被批准的口服联合疗法是将以NS5B为靶标的DAA和利巴韦林进行联合使用;而与第一种口服联合疗法一样,相关部门于2013年也批准将药效更强的DA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联合使用。
近期的一系列临床试验向公众介绍了另一种未加入干扰素的、以DAA为基础的口服疗法,这种疗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批准用于HCV的治疗。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这种口服疗法的细节问题及其商品名,这些临床试验的若干关键点浮出了水面。首先,这些临床试验包括了口服药物的多种联合疗法,能够使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HCV治疗的“成功”就意味着在停止治疗12周后,患者的体内将检测不到HCV病毒。与乙型肝炎和HIV感染的药物疗法不一样,大多数HCV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观察终点代表着HCV感染被持久性地治愈了,能够降低进行性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次,这些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那些最需要治疗的、但却最难治疗的患者,包括晚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者、合并感染HIV病毒的患者,乃至肝脏移植的候选者和受者。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的药物联合疗法所花费的治疗时间较短(只需要12周,甚至可能更短),产生的副作用也最小;因此,预计很少有患者会中断治疗。
因此从最初的神秘病毒和5%的治疗成功率,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治愈率在95%以上的时代(图1)。一切都结束了,是么?其实并不完全是。HCV病毒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如何?由于全世界范围内有将近两亿名感染者,而HCV有6种不同的病毒基因型,且每位感染者每天会产生大约一万亿个病毒突变体,因此HCV很可能会“想方设法”地进化出耐药性。然而,一些新型DAA具有极高的耐药屏障,尤其是sofosbuvir,它的作用靶点是NS5B的活性部位;而研究者们在对多种病毒基因型进行临床观察后,只发现了极少数的耐药性病毒变异体。虽然每种强效DAA的耐药性屏障较低,但是如果联合使用多种DAA的话,就仍然能够非常有效地防止病毒建立起耐药性。尽管如此,将来必然还是会出现病毒耐药性问题,因此在指导医师做出治疗决定的时候应当要考虑耐药性问题。3型HCV的感染在南亚地区非常普遍;但目前所用的药物对3型HCV的治疗效果也较差,即便泛基因型治疗药物正处于研发之中。

图1 HCV发展轨迹。在20世纪80年代,输血后可以引起一种神秘的肝脏炎症,而这种肝脏炎症无法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来解释;如果用I型干扰素治疗这种肝脏炎症的话,成功率仅为5%左右。1989年,导致此类感染的病原体被确认为是一种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RNA病毒。2002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与利巴韦林的联合疗法获得了批准,这种联合疗法将治愈率提高到了50%左右。到2011年时,包含有HCV特异性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DAA)的药物鸡尾酒疗法被用于治疗HCV患者,治愈率为75%左右;而最近研究者们对未加入干扰素的、以DAA为基础的口服疗法进行了临床试验,使治疗成功率增加到了95%以上。
另一道障碍是HCV感染者的鉴定问题。大多数患者都没有觉察到他们感染上了HCV,因此仅有少数患者接受了治疗。尽管一些卫生机构建议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筛查,但是此类政策的实施极具挑战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一旦HCV感染者得到了确诊,社会将如何支付他们的治疗费用呢?目前在美国,一个疗程(为期12周)的HCV新型疗法就需要花费8万多美元。制药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可能会降低这一价格,但是大多数HCV感染者都生活在一些无法支付新型疗法费用的贫困国家中。幸运的是,目前制药行业正在开展一项活动,为某些国家提供低价药品,例如埃及——估计有10%的埃及人都感染了HCV。最后一点,HCV病毒的清除并不一定代表着将来就不会发生肝脏方面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仍然需要对患者的肝脏功能与肿瘤发病情况进行常规性监测,尤其是那些由于HCV感染而引发肝硬化的患者。
有了这些新型药物(已获得的或即将被研发出来的),我们就有办法来清除感染者体内的HCV病毒,可能就不需要使用疫苗了。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医学上的伟大进步扩散到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需要者身上呢?——在过去这个任务并没有非常有效地完成。我们希望通过落实这些具有改革能力的HCV治疗上的进步,从而帮助我们为HCV感染和其它广泛流行的人类疾病建立一个成功模型。
3、舌头也有第六感?
人类的舌头也许存在第六感,这当然不是说它能够感知到鬼魂的存在。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舌头除了能够识别甜、酸、咸、鲜和苦,还能感觉到碳水化合物(可分解为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些啮齿动物可以区分不同能量密度的糖,其他的啮齿动物在对甜味的感知能力丧失后,仍能区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溶液。研究表明,当人的嘴里只存在碳水化合物时,身体活动能力会得到改善,因此科学家提出人体可能也会有和啮齿动物相似的能力。不过,这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
在即将发表于Appitite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一个传感器,并向他们展示视觉线索。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用3种不同的液体对参与者的舌头进行冲洗。前两种包含甜味,味道一样,但只有一种含有碳水化合物;第三种作为对照组,既没有甜味,也没有碳水化合物。当使用碳水化合物溶液时,研究人员观察到大脑中控制活动和视觉的区域的活动增加了30%。他们认为,这一反应是由人的嘴巴向大脑报告得到了碳水化合物形式的额外能量而引起的。该反应也许能解释为何节食产品总是不能像真正的食物那样令人满足,以及为何碳酸饮料似乎能令运动员立即活跃起来,甚至是在这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之前。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碳水化合物感知”的机制可以促进人工甜味食物的发展,“令其拥有像天然食物那样的效果”。
4、服用促排卵药物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使用药物刺激排卵不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分析了9892名美国女性的记录,她们在1965~1988年被诊断为不孕。其中大约38%的参与者使用过克罗米酚,大约10%的参与者使用过促性腺激素。在30年随访中,有749人被确诊患有乳腺癌。研究人员在使用最高剂量克罗米酚女性的一个小的亚群中未发现乳腺癌风险增加,但使用克罗米酚12周期及以上的妇女与未使用这种药物的妇女相比,患乳腺癌的风险高70%。结合使用促性腺激素和克罗米酚但仍无法怀孕的女性其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倍。总体来说,在30年的随访中,使用药物刺激排卵的女性与从未使用该类药物的女性相比,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并未增加。
5、膳食纤维可延长心梗后生存期
美国哈佛大学公卫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可延长心梗后的生存期。研究人员分析了12万名女性和5万名男性的生活习惯调查问卷数据,其中包括心梗后存活的女性和男性各2258和1840名。根据心脏病发作后膳食纤维摄入量,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5组。结果发现,心梗后随访期间内分别有682名女性和451名男性死亡,膳食纤维摄入最多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比纤维摄入最少组患者低13%。研究人员表示,未来针对心梗后生活方式改善的研究应该着眼于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改善。
6、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习近平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强调,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涌现出许多受到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强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讲话全文另发)

部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致开幕词。

1300多位两院院士,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京有关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代表出席大会。
7、北京朝阳医院成功救治呼吸衰竭患儿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儿科诊区抢救一位11岁呼吸衰竭患者,经多学科合作,最终抢救成功。
患者为一位长期患有支气管哮喘,高度敏感体质的11岁男孩。来诊时患者鼻周发绀、喘息,皮肤潮红、斑丘疹,并伴有剧烈瘙痒。双肺满布哮鸣音。医师诊疗后,即刻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并静脉给予激素抗过敏治疗。
随后,患儿大汗、烦躁、呼吸困难、肢体乏力,遂给予吸氧,检查发现患儿出现吸气性三凹征。儿科、呼吸科、麻醉科、骨科等医护人员迅速赶往抢救现场协助抢救,共同诊断患儿为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在呼吸科医生的指导下,抢救有序进行: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开放多路静脉通道,甲基强的松龙针快速静脉推入。
患儿肺部恢复通气功能后吸入万托林,哮鸣音有所减少。鉴于患儿病情好转,医生们决定使用无创呼吸机来辅助患儿呼吸,不必经气管插管,这样可以减少有创损伤,降低患儿痛苦。经两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患儿肺部二氧化碳潴留完全解除,呼吸性酸中毒纠正,抢救成功。